呼和浩特故事——骆驼之村麻花板

正北方网 2018-01-19

在呼和浩特绥远城的东北方,存在着许多古老的村庄,因为离绥远城不远,在发展中一直受城市的影响。就在呼伦贝尔北路和哲里木路中间的一块区域,是原来的麻花板村,也是绥远城与归化城周边众多驼村之一。

呼和浩特故事——骆驼之村麻花板

最早是一处沼泽地

据《新城区·毫沁营镇志》记载:宋辽金时期,麻花板一带多为沼泽,是水草肥美的牧场。元代,沼泽干涸,干土渐多,忽必烈的军队曾在此一带建立营盘,主力部队出征后,留下老弱和给养兵驻守。

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,最早的麻花板村就是一处沼泽地。因为当时的大青山南侧水草丰美,湿地繁多,所以才会建设归化城,在归化城周边也有许许多多的沼泽地。沼泽地不适合建房居住,就被人们空下来,成为一块空地。但后来随着水位下降,沼泽地干涸,越来越多的干土裸露,也就渐渐形成村落的雏形。加上战争的迁移,第一批蒙古族居民在此定居。

据曾经的麻花板村村支书陈拴根介绍:最早的村民就是蒙古族,他们在此处搭建蒙古包放牧养羊,定居下来。所以麻花板村最早的名字是“迈汗板申”,麻花板是其谐音转换来的。而“迈汗板申”蒙古语被翻译为“帐篷房子”,也就是蒙古包的意思。清朝咸丰年间,山西旱灾严重,走西口的逃荒人大批涌入这里,加快了麻花板村落的形成。随着后来走西口的汉族逐渐增多,又有山西董、范两户汉人来此租种土地定居,但村名依然为“迈汗板申”,久而久之,被汉族人用汉语谐音,变成了“麻花板村”。

另一位村中的老者王林也说:“在没有村庄和城市之前,这里原本就属于草原。蒙古族本就以放牧为生,所以这里最早算是一处牧场。因为先前蒙古族是不会耕种的,只会放牧。有水的地方,水草都会茂盛,逐水而居是游牧者的特性。到了大概明清时候,中原汉族来到这里,才渐渐教会了人们耕种。汉人们耕种,蒙古族也学习耕种,于是村庄就这样形成了。”

村里有座“佛庙”

村支书陈拴根接着说:“村里原来有一座后庙(又称佛庙),是明朝万历年间盖的,还有一座在全市都颇有知名度的古戏台,也是明清时期建造的,村民们逢年过节就在古戏台上唱大戏,三村五地的人都来看。不过,在城中村改造时,这些古建筑都拆掉了。”

王林更加详细的描述道:“庙里并不是不大,一般情况下,庙里没有人,我记得庙里有尊佛像,我也记不清样子了,但墙壁四面均画有五彩斑斓的壁画,壁画里有神仙也有怪兽,还有火焰、刀叉,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场景,大多以红色和绿色为主。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,村里的人会去庙里打扫一番,再摆上贡品。”

说到庙门前的戏台子。王林说:“庙的门前有一个戏台子,过年过节的时候会由村里有钱的大户出资,唱上一台戏曲,让村里的百姓热闹热闹。因为戏台的存在,附近村民都会赶来看戏,所以这座戏台比村庄本身还要出名。佛庙可是村里一座藏传佛教的庙宇,里面的喇嘛讲的全都是蒙古语,也只有蒙古族才信仰它,但往往汉族人不解其意,按照谐音,把这座庙宇称之为‘福庙’,寓意吉祥。”

后来演变为驼村

据我市著名作家邓九刚介绍:呼和浩特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,从召城到商城再到驼城,在清代茶叶之路兴盛的时候,以归化城(呼和浩特)为关键的驼道四通八达,往北可以到达库仑(今乌兰巴托)、俄罗斯的边贸城市恰克图、西伯利亚重镇乌兰乌德直至欧洲历史名城莫斯科;向南可以进山西然后直通河南抵达华中重镇汉口;向东驼道通往京城北京和天津;向西则经过草原之路达到新疆的奇台、迪化(今乌鲁木齐),然后经伊梨出境去往西亚诸国。作为驼城的呼和浩特历史上拥有骆驼最多的时候有二十万峰,众多的骆驼庞大的运力和四通八达的驼道构成我国运输史上的奇观。民国早期行业登记表清楚地记载了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65户驼户掌柜的名字、年龄等信息,而在呼和浩特周遍还有至少十个以上像麻花板这样的驼村。

关于骆驼陈拴根也说道:“最早的村民以放牧为主,后来转变为耕种,但随着归化城和绥远城商贸发展,村民们开始饲养骆驼,充当驼工。这样收入远远大于耕种和放牧。加之麻花板村离绥远城并不是很远,在驼队通向外蒙等地区时,也会从村落中行走,于是养骆驼成为村中的传统,现今在世的驼夫也有不少。”

村民与骆驼的故事

由于骆驼可以长时间的耐饥渴、耐饥饿,又身材魁梧,力气很大,帮助人们驮运货物,长途跋涉最合适不过。尤其是从呼和浩特出发,前往北边的蒙古草原,或是西北边的新疆沙漠,骆驼都能轻松行走。人们坐在骆驼的背上,一摇一晃,或是精神抖擞、或是瞌睡不断,又或是百无聊赖,总之,这时候的人们和骆驼好似融为了一体,人只管在骆驼宽大厚实的背上,管好自己就好,不要缺了吃喝,总有一天,骆驼会把你带到目的地。

今年81岁的老人王世昌年轻时就和骆驼打交道,对骆驼在熟悉不过了。他说:“看着骆驼个头大,其实它们的性格都是很温顺的,只要你不去招惹它,它们一般是不会攻击人的,往往逆来顺受,长途跋涉时非常顶用。若是在过去的呼和浩特,人们会经常看到骆驼在街上散步,倒不是人们骑骆驼出门,而是因为呼市本来骆驼就多,且骆驼能驮货,不像马车那样,还需要一辆车来放货,所以骆驼既能一次运输很多的货物,又方便灵活。过去的归化城是个商贸集散地,有各色各样的商品在归化城里被生产出来,又有各色各样的店铺去经营和销售货物。货物与货物之间的流通量自然是很大的,长途的不用说,非骆驼莫属,就是短途的,人们也喜欢用骆驼,因为骆驼走一趟,等于马车拉三趟,而且什么小街小巷都不再话下,往往有送货上门的功能。所以骆驼在归化城里可是重头戏,没有骆驼的归化城,就像少了轮子的汽车一样。而饲养骆驼又十分省心,村庄里丰富的水草成为骆驼最好的食物。所以到了清末民初时,骆驼就是村庄里的壮劳力。”